A、發達國家教育質量高,所以不存在校園欺凌現象
B、新加坡兒童學會發現約有20%的小學生及25%的中學生每月受到2次或2次以上欺凌;10%的中學生和5%的小學生承認對他人使用過暴力。
C、美國高中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報告顯示50%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一年里欺負過別人
D、日本政府公布數據顯示近九成學生曾遭遇各種形式的校園欺凌
E、中國校園也存在欺凌現象
第1題
2016年4月,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曾根據2015年被媒體報道的校園暴力案件,對中國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綜合分析。按照報告給出的研究結果,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在中國發生的地域范圍十分廣泛,覆蓋了絕大多數省份,且城市農村均在其內,頻次十分密集,絕對數量巨大。
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10個省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32.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校時會“偶爾被欺負”,另有6.1%的受訪者表示在校“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有專家表示:“這樣的事情一直都存在,之前對于這類問題的看法都是支離破碎的,現在經媒體曝光的越來越多,大家才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
教授A認為,校園欺凌事件的雙方甚至旁觀者都是受害者,不僅會帶來身體上的傷害,更將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而且校園欺凌施暴者許多是“問題家庭”的“問題孩子”,教育家長及家長自我教育是減少“問題孩子”產生的重要一環。某中學校長小郭表示,學校和家庭“唯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以及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老師的缺少,都是重要成因。
校園欺凌乃至暴力事件的一再發生,讓社會各界認識到其嚴重性,“不再是小事一樁”。要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領域齊心協力。 校園欺凌根在心靈,責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因此,終結校園暴力,治理校園欺凌,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和家長“偏重分數,輕視素養”“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青少年在心智上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必須通過可操作的規則教育、行為教育等,并加以言傳身教,幫助他們培養底線意識,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材料二:“我今年21歲了,當我夢見初中時候的事情,有時還是會發著抖醒過來。”小凌回憶起十年前的場景,依舊心有余悸。
小學畢業后,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小凌從城區學校轉到了城郊的機關子弟學校,轉學生、成績好,又因為是課代表,會登記不交作業的同學,這樣的幾個標簽加在了小凌身上,不到兩個月,她就成了班里同學的欺凌對象。
扯頭發、扇耳光、被關進廁所里,男生負責打,女生負責罵,在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無果后,小凌寫了一份遺書。
“無非一死,無非一命。”小凌在遺書里這樣寫道,這份遺書到現在她還留著。
“因為初中(被欺凌的經歷),我整個人生都被毀了,我沒有辦法戀愛,看見異性就惡心反胃,與人視線交匯時,我會下意識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小凌說。
面對校園里的欺凌事件,大人們往往沒有提到足夠的認識程度。
小凌并不是沒有向老師尋求過幫助。在被同學用凳子砸、被關進廁所、被辱罵之后,她找到老師訴說了自己的遭遇,但老師的反應讓她更加心寒,老師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
專家B:“成人對校園欺凌這件事很少能看得到位。在面對校園欺凌時,成人的觀點往往集中在兩個方面,對于受欺凌者,打回去;對于施暴者,以后不許這么做了。僅此而已。對于受欺凌者來說,很少能夠打回去的,而且靠打回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對于施暴者,一句‘以后不許欺負人了’,也難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小凌最后用自己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欺凌。
在她長高了十公分,又長胖了十斤之后,她選擇了反擊。在又一次被群毆之后,她舉起石頭,打破了其中一個人的頭,當時她想:“要死也要一起死。”
這之后,沒有人再敢打她。但讓她痛苦的是,只有變成一個和加害者一樣的施暴者,才能保護自己。 而這之后,陰影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隨形。
“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傷害揮之不去,一直影響著我的生活,我總是懷疑自己,否認自己,不信任別人,自卑自棄。”小凌說。
專家C認為:“校園欺凌從根本上就是對他人權利和尊嚴的傷害,而這往往體現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個方面。”
生理上的比較容易治愈,而后兩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侵犯,往往很難治愈。心理學將校園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肢體欺凌和言語欺凌,間接欺凌則指通過散播謠言、利用人際關系、煽動他人惡意對待等方式,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之外。
專家C說:“我國的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學校沒有拿出時間對校園欺凌這件事進行專門的討論,而這恰恰十分重要。”他認為,等到欺凌事件發生,不管法律有多完備,對孩子的傷害都已經難以挽回了。只有在孩子們中間形成了一定的氛圍,才能在扼制校園欺凌上做到向前延伸,不會造成難以平復的后果。
專家D認為:“對于被欺凌者來說,如果心理層面得不到及時疏導,可能會陷入兩種極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會產生自殺想法;或尋找比自己弱的目標,將情緒轉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變為新一輪的欺凌者。”
“孩子不是生長在真空環境中,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文化的縮影。如果孩子身邊充斥著暴力文化的影視作品、書籍、報刊及游戲等,他們難以獨善其身。”教授E分析認為,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家長如果對孩子實施家暴,會讓孩子認為暴力能解決問題,也這么對待他人。
教授F說,青少年的自我認識、人格均處于成長期,其行為模式多來自于效仿,自我辨別和約束能力較弱。當今,一些社會戾氣、成人施暴行為,隨著網絡傳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
材料三:近期,有多起校園欺凌事件被新聞曝光,初二學生疑遭校園暴力致死、一名16歲的中學生在校園被欺凌跳樓、8歲的孩子被11名自稱“閑來無事打人玩”的學生圍毆致死、11歲女孩被同齡女孩們當街扇耳光暴打等等。但按目前法律,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因此對施暴者常只能批評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導致惡性校園欺凌事件繼續屢屢發生,已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以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專門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可見問題的嚴重程度。
而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犯了校園欺凌的中國留學生三人在達成認罪減刑協議的背景下,依舊將在美國監獄里分別度過漫長的13年、10年和6年刑期,而且在服刑期滿后將被驅逐出美國,此生恐怕再難踏上美國的土地。更有意味的是,案發后居然有位涉案同學的父親試圖賄賂受害人,想私下以金錢擺平此事,也被警方逮捕吃上官司。事情到此并沒有完,該案的兩名受害者還對施暴者們提請了民事賠償訴訟,目前該案正在審理中。
美國是最早開始研究校園欺凌問題的國家之一,從六十多年前起就開始研究相關現象和問題,尋找解決策略,并從法律層面給出可靠的依據和保障。其中1994年國會通過的《學校安全法案》和《學校禁槍法案》就是兩項非常重要的法案,前者規定聯邦政府每年需撥專款用于地方學區以幫助學區實現安全管理,而后者配合規定了聯邦撥款的申請條件,要求學校對持有武器和違反法律的學生實施停學一年的懲罰,同時學校執行狀況直接關系到是否能夠領取聯邦政府的援助資金等。如今,美國防控校園欺凌的學校安全法律已相當完善,包括從禁槍、風險評估、聯邦撥款到公開學校安全狀況,由政府和學校共同承擔安全管理的責任等。
相比美國法律對校園欺凌的嚴厲,目前中國法律對施暴孩子的行為要包容的多,尤其是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理過輕。按目前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不滿14周歲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應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或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初次違反治安管理的,依法應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所以一旦校園欺凌發生,只能由學校和家長解決,但學校又缺乏有效的懲戒方式,有時當事人甚至能用錢來擺平。難怪在美國被判入獄后一位留學生的父親在面對紐約時報采訪時,會認為在美國違法的“校園欺凌”只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打完氣就消了,他還抱怨美國法律對孩子判得太重,是對美國法律不了解而輸了官司等,這一反應不過是國內目前對校園欺凌現象整體缺乏重視的一個縮影而已。
材料四: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
《通知》指出,要通過專項治理,加強法制教育,嚴肅校規校紀,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此次專項治理覆蓋全國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4月-7月,主要是各校開展治理;第二階段為9月-12月,主要是開展專項督查。
《通知》強調,各地各校要按照“學校自查、縣級普查、市級復查、省級抽查”的程序,對專項治理第一階段專題教育情況、規章制度完善情況、加強預防工作情況、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和處理情況等,進行全面自查、督查和總結,形成報告并逐級上報。
專項治理期間仍發生校園欺凌事件,造成惡劣影響的,將予以通報、追責問責并督促整改。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將根據各地治理情況,組織督查組對各地專項治理情況進行實地督查。
材料二中提到的“只有變成一個和加害者一樣的施暴者,才能保護自己”引人深思,請你結合社會現實,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第2題
A. 是視覺發育期內由于異常視覺經驗造成單眼或雙眼最佳視力低于正常。
B. 弱視經恰當治療后視力可以提高或完全恢復。
C. 弱視可以不用治療,隨年齡增長可自愈
第3題
B.戰略聯盟企業間不能共同出資并且享有彼此的股東權益
C.戰略聯盟是各企業在追求長期競爭優勢與其他企業的結
D.戰略聯盟企業間不存在契約性協議
第8題
A. 三叉神經痛的藥物治療最有效的是卡馬西平
B.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在第二支、第三支分布區
C.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查體無陽性體征
D. 目前認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病因為異位血管壓迫
E. 壓迫三叉神經導致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最常見的血管是小腦下后動脈
第9題
A、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環境,并適應良好
B、與周圍人相處融洽
C、精神健康與精神障礙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有時候可以相互轉化
D、是否精神健康主要根據外表觀察判斷
為了保護您的賬號安全,請在“上學吧”公眾號進行驗證,點擊“官網服務”-“賬號驗證”后輸入驗證碼“”完成驗證,驗證成功后方可繼續查看答案!